“悦读真理,品味哲思”第三期青马读书会,赵世平老师以读者的身份,带领我们走进《哲学的宣言——马克思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·导言〉如是读》这个充满思辨色彩的哲学世界。我们随着马克思的哲学宣言,剖析了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,认识到了德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。我们一步步地将哲学带入了生活,让思辨走进了人生。
启思明智,进哲学之殿堂
“哲,智也”。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Philosophia,意思是爱智慧。概括来说是以最普遍、最抽象的形式体现出的一种意识形态。主要关注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身的最一般关系。然而哲学存在的真正意义,是像一盏薄雾中的灯,告诉我们如何承担责任,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,因为一个有能力对自己负责的人,才有能力对他人负责,才有能力对社会乃至民族与整个国家负责。这也是刘自康书记提倡我们学习哲学的原因。
接着,赵老师带我们走进黑格尔和他的《法哲学原理》,介绍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客观精神的哲学,主要讲法、权利,也讲道德、法律和伦理,特别着重讲到社会和国家。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、道德观、伦理观和国家观,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。我们仿佛站到了黑格尔的面前,与他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交流。
穿针引线,入历史之现实
赵老师从写作背景讲起。1843年,《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〉·导言》发表在《德法年鉴》上,马克思认为这并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,不能够付诸实践,不能成为当时思想的重大转变,也就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。从题目来看,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,而从背景来说,是对德国现实的不满。
赵老师从写作背景讲起。1843年,《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〉·导言》发表在《德法年鉴》上,马克思认为这并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,不能够付诸实践,不能成为当时思想的重大转变,也就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。从题目来看,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,而从背景来说,是对德国现实的不满。
德国在当时虽然有着看似先进的哲学理论,但这其实是建立在旧制度的基底之上,马克思之所以不是针对现实社会,而是针对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原因,是因为马克思认为当时德国社会落后于欧洲当代水平,所以已经没有批判的必要。
赵老师讲到,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哲学高于德国的现实,属于哲学“奇葩”,奇就奇在超出德国慢腾腾的政治现状,预示了现代欧洲的发展趋势,德国如何把“头脑引导四肢”。
德国想改变社会现实的一条最为有效的道路,那就是革命:早熟的无产阶级,用饱满的热情去冲开封建思想的阻滞,用出色的能力去打破封建制度的压制,代替先天发育不良的资产阶级。将全新的、实用的哲学,与无产阶级进行有机的结合,去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!
德国的理论优势为革命打好了基础,但是德国的阶级现状、政治现状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不能承担这种历史任务。法国的革命发挥样板作用,并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后发特点,使得德国的无产阶级能够接过法国无产阶级的火炬。
乘风破浪,扬理想之帆
赵老师给予了我们三点发人深省的启示:我们需要树立远大理想,燃起前进动力;要付诸具体实践,做当下该做的事;不要患得患失,抓住珍贵的今天。
最后,赵老师引用了书中一段话作为读书会的结尾,希望每一位学员读前人书,鉴今天事,汲取马克思的智慧,做自己人生的主角,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扬帆远航!
此时的读书会,就像一朵溢着光的紫藤萝,点点思想的花火四处迸溅,条条心灵的瀑布飞流直下,道道灵魂的光辉肆意放射。
本期读书会到这里就要结束啦,期待下一次我们还会结交一群以读书分享相识的朋友,以思想碰撞和交流,体验更加精彩的奇妙人生!
